用戶討論:Wolfch/2012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批判與顛覆

任何革命都是在批判前任的錯誤中完成,數論也不例外,下面是以陳景潤為例,對以往的問題提出 質疑(哥德巴赫猜想傳奇)王曉明1999,3期《中華傳奇》責任編輯陶慧潔)

否定陳景潤

  陳景潤與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第118頁(遼寧教育出版社)寫道:陳景潤定理的「1+2」結果,通俗地講是指:對於任何一個大偶數N,那麼總可以找到奇素數P',P",或者P1,P2,P3,使得下列兩式至少一式成立:

N=P'+P" (A)

N=P1+P2*P3 (B)

  當然並不排除(A)(B)同時成立的情形,例如62=43+19,62=7+5X11。」

眾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指對於大於4的偶數(A)式成立,1+2是指對於大於10的偶數(B)式成立,兩者是不同的兩個命題,陳景潤把兩個毫不相關的命題混為一談,並在申報獎項時偷換了概念(命題),陳景潤也沒有證明1+2,因為1+2比1+1難得多。 注意:在邏輯上,一個理證如果是正確的,就不允許有反面的困難,凡是差異的事物,都是可以區別的,可以分離的,也就是說,證明一個觀點,是不允許「滲透」的,兩個物體組合成為一個物體,只能理解一個物體被消滅了,一個被保存了。「1+2」就是1+2,不能說1+2包含了1+1.

推理形式錯誤

  陳採用的是相容選言推理的「肯定肯定式」:

或者A,或者B,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或者A或B,或A與B同時成立。

這是一種錯誤的推理形式,模稜兩可,牽強附會,言之無物,什麼也沒有肯定,正如算命先生那樣「:李大嫂分娩,或者生男孩,或者生女孩,或者同時生男又生女(多胎)」。無論如何都是對的,這種判斷在認識論上稱為不可證偽,而可證偽性是科學與偽科學的分界。相容選言推理只有一種正確形式。 否定肯定式: 或者A,或者B, 非A, _______ 所以B。

相容選言推理有兩條規則: 1,否認一部分選言肢,就必須肯定另一部分選言肢; 2,肯定一部分選言肢卻不能否定另一部份選言肢。可見對陳景潤的認可表明中國數學會思維混亂,缺乏基本的邏輯訓練。

使用錯誤概念

  陳在論文中大量使用「充分大」和「殆素數」這兩個含糊不清的概念。而科學概念的特徵就是:精確性,專一性,穩定性,系統性,可檢驗性。而「充分大」,陳指10的50萬次方,這是不可檢驗的數。殆素數是說很像素數,小孩子的遊戲。

結論不能算定理

  陳的結論採用的是特稱(某些,一些),即某些N是(A),某些N是(B),就不能算定理,因為所有嚴格的科學的定理,定律都是以全稱(所有,一切,全部,每個)命題形式表現出來,一個全稱命題陳述一個給定類的所有元素之間的一種不變關係,適用於一種無窮大的類,它在任何時候都無區別的成立。而陳景潤的結論,連概念都算不上。

工作違背認識規律

  在沒有找到素數普遍公式之前,哥氏猜想是無法解決的,正如化圓為方取決於圓周率的超越性是否搞清,事物質的規定性決定量的規定性。。

「質疑」說明了什麼

當我們看到這裏時,不難產生以下看法:   1、「找到」是什麼含義?找到與證明是一回事嗎?找到相當於看到,難道說:在幾何證明中,我們找到或看到兩個角相等,能夠說明我們證明了兩個角相等嗎?

 2、这里所说的“至少一式成立”和“不排除(A)(B)同时成立”。如果,(A)(B)同时成立,因为,他们是用筛法取得的,

再篩出(B),不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嗎?(A)(B) 至少一式成立,說明了存在其中一式不成立或不存在的現象,表明 有一式不成立。那麼,是哪一式不成立呢?如果,(B)式不成立,就表明1+2不成立;如果(A)式不成立,就表明哥德巴赫 猜想不成立。事實上,不管哪一個不成立,陳景潤的結論都是不能夠成立,因為: 科學定理是不允許有反例的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23.138.30.253對話貢獻)於2012-01-04T00:58:59‎加入。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戲說台灣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5日 (四) 04:06 (UTC)

單級機油與黏度指數

您好,關於您所問的機油與黏度指數相關問題,我在機油條目中略作修改並增加了參考資料。

這個問題您很難看到有書籍闡述,因為對潤滑劑產業而言這是隱形的常識(單級為什麼是單級、多級為什麼是多級),業內人士一般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Twrandy對話貢獻)於2012-01-06T06:14:01加入。

化學回答

您在化學主題問答區回答準確無誤,發給徽章一枚。

Wolfch已經答對2化學問題,真是厲害!


--MakecatTalk 2012年1月6日 (五) 11:22 (UTC)

邀請您參與同行評審

維生素B12全合成正在進行同行評審,希望閣下前往提出建議和意見。--MakecatTalk 2012年1月6日 (五) 14:01 (UTC)

Re:有關數字電路模版

謝謝您的提醒, 我沒有注意到這個編碼器的問題. 我將即可修正之. --Bcnof (留言) 2012年1月7日 (六) 15:21 (UTC)


螺桿快速刪除通知

您好,您創建的頁面被提出快速刪除,該條目很快會由管理員覆核並決定是否保留。

請不要自行移除快速刪除模板。若提刪理由不適當或您已對條目做了適當修改,請在被提刪頁面的頂部、快速刪除模板下方放置{{hangon}}模板,並在討論頁中說明。您也可以同提刪的維基人進行溝通。

提示:在該條目被刪除後,您可聯繫管理員,要求他們將刪除前的條目內容通過郵件發送給您。 --Wolfch (留言) 2012年1月10日 (二) 16:21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光速媒體股份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12日 (四) 02:13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中原地產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13日 (五) 02:07 (UTC)

原創研究

看到了您在五次方程以及三次方稱中的編輯,我認為此類屬於自我引用的原創研究是可以直接根據方針移除的,因此我移除了這些內容。-Mys 721tx(留言) 2012年1月13日 (五) 04:35 (UTC)

關於有機人名反應條目之命名

Wolfch兄,好久不見,最近閣下生活可好?我最近主要忙於一些家事,來維基時間不多。2周之前我曾經留言給S君,問及其關於有機人名反應條目之命名的事宜,想跟他商量能否更改命名規則,若不行也至少增加重定向的命名,讓有機人名反應更容易查閱。 但是現在仍未得到任何答覆,因此我想詢問您意見。 Merphisto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05:26 (UTC)

re:

這樣也好,春節來臨,也祝您新年闔家辛福!Merphisto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1:53 (UTC)

順便請您有空參與薄層色譜法的同行評審,謝謝!維基百科:同行評審/薄層色譜法Merphisto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2:01 (UTC)

維生素B12全合成參選優良條目

希望閣下前往投票並發表意見。--MakecatTalk 2012年1月22日 (日) 04:56 (UTC)

wolfch兄,你好。偶爾瀏覽到該頁面,覺得化學部分的基礎條目分類有些問題。 如:

  • 化學中,幾個大化學分類當屬基礎條目,卻沒有發現,如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

這種條目當屬一般重要之條目,卻列舉了出來。 不知該部分編寫參照哪裏的信息?Merphisto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05:44 (UTC)

關於頻譜外連結

您好,那並不是廣告,那是離散傅立葉轉換的實例。—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58.115.151.138對話貢獻)於2012-02-01T13:26:07加入。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單鍵立方相氮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2月2日 (四) 02:10 (UTC)

Re:有關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

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是我第一次提DYK,謝謝閣下的支持。:)--藍色☆楓葉拉呱 2012年2月3日 (五) 06:03 (UTC)

Re:有關您對話頁的歡迎頁

當然可以,隨便使用。:)--藍色☆楓葉拉呱 2012年2月4日 (六) 04:31 (UTC)

劉玉璞頁面存廢討論通知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劉玉璞」已被列入頁面存廢討論列表中,正在討論條目的存廢。這是因為有編者認為這頁面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收錄方針,並已經解釋了原因。您可以參看維基百科不是什麼

我們歡迎您參與討論並留下關於頁面是否符合方針、應當如何處理等意見;請在「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2/02/06#劉玉璞」中留下您的意見,記得使用~~~~簽名。您也可以在討論期間改寫您原先的頁面,但請不要移除條目頁面的條目刪除模板。謝謝合作,祝編輯愉快!--肚子又餓了 (留言) 我的遊戲 2012年2月6日 (一) 04:59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第25屆「江寧致遠·晚報杯」全國業餘圍棋錦標賽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2月8日 (三) 02:11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中原地產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2月12日 (日) 04:04 (UTC)

Epitaxy:外延/磊晶

請問這個半導體製造術語在台灣是不是正規翻譯為「磊晶」?我在大陸的教材、文獻以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上查到的都是「外延」。如果台灣的術語是「磊晶」的話,我會考慮在相關條目增加專用於繁簡轉換。 AlexHe34 (留言) 2012年2月16日 (四) 15:22 (UTC)

RE:有關您在 "熱力學第二定律" 的修改

以下是被我刪去的幾段和我的說明:

「永動機是不需外界輸入源能量便能夠不斷運動機械。因為熱的本質乃粒子運動時所產生的能量。換言之,沒有外界輸入能源、能量,粒子最終都會慢慢的停頓下來,繼而不再產生熱能。」

永動機是不需要外界輸入能量便能持續不停做功的裝置,不能做功而「永動」的不是永動機,譬如布朗運動。沒有外界輸入物質或能量,粒子不會停頓,只是體系整體混亂度會增加或不變(不考慮漲落)。


「簡言之即是熱不能自發的從冷處轉到熱處,任何高溫的物體在不受熱的情況下,都會逐漸冷卻。」

物體可以在被做功的情況下升溫,冷卻的前提也是熱量能被傳導出去或轉化為功。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熱力學定律之一,是指熱永遠都只能由熱處轉到冷處。」

熱只能自發從高溫熱源轉移到低溫熱源,這裏面少了「自發」。並且我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種經典表述比這個更全面(同時涉及熱和功),故將這段也刪去。

--Gdgzfallen (留言) 2012年2月22日 (三) 03:00 (UTC)


化學回答

您在化學主題問答區回答準確無誤,謹致徽章一枚。

Wolfch已經答對1化學問題,真是厲害!

(數字不對還請閣下修正!)-- Rockphy ( 真菌 | 第三階段!) 2012年2月26日 (日) 06:03 (UTC)

回復通告

您有新的留言 您好,Wolfch。您在Cwek的對話頁有新的留言或與您有關的訊息。
此回覆通告添加於2012年3月1日 (四) 23:22 (UTC),您可以透過移除{{Talkback}}隨時移除本通知

手誤,我去移除吧--路過圍觀人士路過進來留個爪2012年3月1日 (四) 23:22 (UTC)

302頁面存廢討論通知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302」已被列入頁面存廢討論列表中,正在討論條目的存廢。這是因為有編者認為這頁面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收錄方針,並已經解釋了原因。您可以參看維基百科不是什麼

我們歡迎您參與討論並留下關於頁面是否符合方針、應當如何處理等意見;請在「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2/03/03#302」中留下您的意見,記得使用~~~~簽名。您也可以在討論期間改寫您原先的頁面,但請不要移除條目頁面的條目刪除模板。謝謝合作,祝編輯愉快!--Nivekin請留言 2012年3月3日 (六) 04:43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單鍵立方相氮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3月3日 (六) 04:50 (UTC)

誠邀閣下參與糖類條目之優良條目評選

您好,有空請參與糖類條目的評選,謝謝。維基百科:優良條目候選 Merphisto留言2012年3月17日 (六) 02:55 (UTC)

謝!不愧WIKI,百度問了幾次沒人懂!

謝!不愧WIKI,百度問了幾次沒人懂!

回復

您有新的留言 您好,Wolfch。您在wp:DYKN有新的留言或與您有關的訊息。
此回覆通告添加於Tinho C.留言2012年3月28日 (三) 04:44 (UTC),您可以透過移除{{Talkback}}隨時移除本通知

繞射

條目繞射經過近一個月的編輯,增加了大量內容、公式、圖片、內文參考書籍,質量得以大幅度提示,現正在進行優良條目候選。誠邀您前往發表意見! AlexHe34留言2012年4月2日 (一) 06:08 (UTC)

關於三進制計算機

那些連結應該確實是參考資料,謝謝提醒。 --Randy留言2012年4月2日 (一) 08:27 (UTC)

關於

Wolfch兄,你好這張圖片我看到好像格式不對所以當時沒有上傳,現在上傳到wikicommons但是好像許可協議寫的不是很正確,能否幫忙修正一下,謝謝!Rainy1218留言) 2012年4月3日 (二) 01:38 (UTC) 另這是我wikicommons的賬號,我是merphisto,謝謝!Merphisto留言2012年4月3日 (二) 01:45 (UTC)

關於新條目

您好,我最近寫了不少新條目,也有一些報了DYK,在條目提升計劃當中進行了更新,請您有空核對,謝謝哦!Merphisto留言2012年4月3日 (二) 11:34 (UTC)

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條目探討/關於二十二碳六烯酸當中的沒有來源內容

在下一直對此問題存疑,即許多廣告當中說明的「DHA有利於幼兒的大腦發育」,該句子甚至寫入了中文維基條目。在下認為這句話非中立,且並沒有可靠來源。請閣下有空前往查看討論,謝謝!Merphisto留言2012年4月3日 (二) 12:27 (UTC)

感謝

感謝您的提醒我修改成正確格式的簽名! AlexHe34留言2012年4月11日 (三) 13:17 (UTC)

另,經過十多天的擴充、改善,雙極性電晶體條目的質量得到很大的提升,現正在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提名區#雙極性電晶體評選,歡迎您發表意見! AlexHe34留言2012年4月12日 (四) 03:12 (UTC)

感謝您的支持!中文維基百科電子學類條目還遠遠落後於物理學、化學這些傳統基礎學科,參與的人也不太多。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向您這樣的前輩學習! AlexHe34留言2012年4月12日 (四) 04:48 (UTC)

關於《美人線》詞條的授權聲明

《美人線》詞條(地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4%BA%BA%E7%BA%BF)

來自百度知道問答(地址: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6956242.html),

該問答的版權屬於本人的。因為無法修改原來的問題(這是百度知道的特點,沒辦法修改)

我在下文的「問題追問」聲明了版權(「問題追問」只有版權所有者才能做到的)

這是能表明我的版權所有者身份的,希望管理員明察!—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Lj402631704對話貢獻)於2012-04-14T00:57:04加入。

Wolfch您好,想跟您討論關於margarita調酒的編輯

  Wolfch先生您好,不好意思打擾了,想討論關於Margarita此調酒的相關編輯。敝人本身從事過調酒教學,且有多年的吧枱調酒經驗,日前上到關於Margarita調酒的相關問題,同學提出百科上關於Margarita的相關解釋,經查證(與業界及國外從事調酒師行業的前輩們討論)均與實際上之Margarita有段差距,因此增加margarita之相關資料,將之導正正確,又因為Margarita調酒出自於美國地區,茲以為應使用原名Margarita並附上原始標準酒譜以及業界普遍的配方和著名故事,而非使用翻譯"瑪格麗塔""瑪格莉特"等等不同的翻譯名詞,所以做出幾項修改,希望您能理解,敝人之前未從事過百科之編輯,有許多瑕疵及細節均未顧慮周全,因而造成您的麻煩在此深感歉意。 剛剛忘記登入了! 在下是A86201,謝謝您。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A86201對話貢獻)於2012-04-14T17:33:18‎加入。

有關MC/DC

轉貼一篇經典文章--條件判定覆蓋和修正條件判定覆蓋的差異--Wolfch (留言) 2012年4月18日 (三) 21:59 (UTC)

RE:有關軟件相關條目

那我有空再幫您看一下,目前工作比較忙。——小南留言2012年4月23日 (一) 09:18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漢陽鍋頂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4月24日 (二) 00:08 (UTC)

MCU還是DSP

由於您在自動控制方面經驗豐富,因此來諮詢個問題:TI TMS C2000系列按照官方網站[1]被歸為了MCU,但是很多地方都說他是DSP(包括en:Texas Instruments TMS320都說整個320系列都是DSP)。根據官方介紹,它主要用於控制領域,似乎更像是MCU。不知哪種歸類法更為準確呢? AlexHe34留言2012年4月26日 (四) 04:57 (UTC)

請閣下該着手一下此項事宜:

我的建議是:請熟練於中英文互譯及查證能力的眾專家將以下可供查證信息按正確軌則予以維基化:


從1922年至1953年,生化學家奧裴林( Alexander Oparin),和英國生化學家赫戴納(J.B.S. Holdane )增加了奧裴林—赫戴納假設。這一理論試圖用化學進化論的方法解釋「生物前液」中的生命起源的問題,這裏的生物前液是由甲烷,阿摩尼亞,氫和水蒸汽組成 的。雖然人們曾建議略微不同的「生物前液」或「原生液」,但我們可以將其進化論的理論,按照今天公認的生物學教科書中所傳授的內容總結如下。化合物(生物 前液)—>氨基酸—>聚合物/RNA/DNA (蛋白質等)—>單細胞—> (「簡單的」)植物和動物—>(「複雜的」)植物和動物—>猿—>人其中三個主要的思想總是出現的﹕ 1.簡單—>複雜(無生命—>有生命) 2.一個相當長的時期3.沒有設計(隨機的,憑機會的,或靠「自然過程的」)但正如最近的一本大學生物教材論述到﹕「進化論理論的證明,在試驗驗證和演示 的嚴格意義上是不可能的,這裏有幾條理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進化是一種歷史現象。」[1]1 Barret, Abramoff, Kumaran, Millington, Biology, (Prentice-Hall,,1985) p.750.

科學家派德森 (Colin Patterson)博士指出﹕「我們必須首先問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是科學還是偽科學……。以該理論的第一部份為例,當時進化論已經出現,該 理論認為生命的歷史是一個單一的物種分裂和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是獨一的和不可重複的,正如英格蘭歷史一樣。因此理論的這段話是關於獨特事件的歷史理 論,而獨特事件,根據其定義不是科學的一部分,因為它們不可重複而且無法置於實驗中。」[2] 2 Colin Patterson (Ph.D.), Evolution (London: Brit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78) pp. 145-146.


1.生物前液的存在缺乏證據不斷增加的證據表明,早期地球的環境不是還原性的, 也不是由奧裴林,赫戴納等所假設的物質所組成的。進化論學家和生化學家莎比羅( Robert Shapiro )博士在他所着的以〈火花和液〉為題的一整章中討論了「生物前液的奧秘」。[3]3 Robert Shapiro,(Ph.D.), Origins: A Skeptic's Guide to Creation of Life on Earth (Simon & Schuster, 1986), pp.98-117.

泰克森(Thaxon)布萊里(Bradley ),和奧爾森( Olsen )博士將其問題總結如下﹕「在原始地球的大氣和不同的水域中,許多破壞性反應會廣泛地破壞合成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以至於化合物進化的速度幾乎可以忽略。 對於直接聚合反應所發生的液體就太稀了,即使在局部的水塘中,濃縮液的配料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更進一步而言,沒有任何地質證據證明一種有機液,哪怕是一 個小有機池塘,曾經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形勢正趨於明朗,儘管生命在地球上產生,但是那通過所認為的生命從有機物的海洋中產生的想法,是最不可思議的假 設。因此,我們可以以公平的態度稱這一劇情為「生物前液的奧秘」。」[4]4 Charles Thaxton (Ph.D.-Chemistry), Walter Bradley (Ph.D.-Material Science), Roger Olsen (Ph.D. Geochemistry), The Mystery of Life Origins…… Reassessing Current Theorie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84) p.66 (emphasis added)

 2.中間型化石的缺乏科學家們一致同意,我們擁有了主要種類的動、植物化石。然而由於進化論聲稱由一種動、植物到另一種動、植物的變化是十分緩慢的,我 們應該能發現許多的過渡型或中間型化石。例如,根據進化論,爬行物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變成鳥類,因此我們應該找到幾種介於爬行物和鳥類之間的動物化石。我們 真的找到了什麼嗎?什麼也沒有!實際上達爾文知道這個問題,因而他說,「地質學的確沒有顯示出任何這樣一個細緻漸變的生物鏈,這也許是可以用來反對我的最 明顯的和最讓人悲傷的反駁。」[5]5 p. 292, first paragraph of Chapter 9, In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Geologic record?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emphasis added)。

然而他想隨着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現,我們應該能找到中間型化石。這麼許多年後,我們又發現了什麼呢?讓科學家來說話。 羅普(David Raup)博士,一位進化論學家和化石學家說﹕「達爾文為化石的記錄所尷尬。我們現在是在達爾文一百二十年後,化石記錄的知識大大擴展,我們現在有二十五 萬個化石物種。但形勢並沒有多少改變。……甚至於我們現有的進化樣本,比達爾文時候的還要少。」[6] 6 David Raup (Ph.D.-Harvard University), onflicts Between Darwin and paleontology?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ol. 50, No. 1 (January 1979) p.22 (emphasis added)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哥德(Stephen Gould)博士說﹕「在生物設計的重大轉換間的中間型化石的不存在,以及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是在想像中,我們對建立功能性中間態確實束手無策,對於漸變 的進化論來說,一直是持續的惱人問題。」[7] 7 Stephen Gould (Ph.D.-Ardent Evolutionist and professor of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is a New and General Theory of Evolution Emerging?? Paleobiology, Vol. 6, No. 1 (January 1980), p. 127 (emphasis added)。

事實上,哥德博士稱這一中間型證據的缺乏成了一直對一般公眾(除了對古生物學家外)保守得很好的秘密﹕「化 石記錄中轉換型的極度缺乏,持續成為古生物學家的貿易秘密。」[8] 8 Stephen Gould volution Erratic pace? Natural History, Vol.86, No.5 (May 1977), pp. 13-14 (emphasis added)。

但頓(Michael Denton)博士(也是位進化論學家)說過,「若是沒有中間或轉換型,來填補現有物種和生物群的巨大鴻溝,進化論的概念永遠也不會被認真地當作科學假 定。」[9] 9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ist, Ph.D.-Molecular Biology, and M.D.),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Adler & Adler, 1986) p. 158.

3.複雜生命形式的突然出現(尤其是在最低地質層)   我們可將生命的進化形式或在地層中的位置總結如下﹕ (1)地殼由幾層組成,最古老的在最下面,由下至上,最年輕的在最上面。(2)因為最簡單的生命形式是最古老的,他們出現在最低層,在各層中逐漸改變,一 直到最表層的複雜生命形式。這意味着每一生命形式的祖先應該在該層以下,最低層應該有最簡單的生命形式。然而岩石告訴了我們什麼呢?讓科學家來發言。赫爾 (Fred Hoyle)博士和威克拉馬辛(Chandra Wickramasinghe)博士﹕「對於生物學來說,問題是證明一個簡單的開始。人們傾向於認為必有一個時期,其間簡單細胞存在而複雜細胞則不存在。 這一想法被證明是錯誤的。讓我們從時間上回到最古老的岩石層。古老生命形式,在岩石中殘留化石並不顯示一個簡單的開始。儘管我們或許會認為石化了的細菌, 海藻,微生物真菌於狗或馬相比是簡單的。但它們的信息標準卻維持在極高水平。在地球最古老的表面岩石形成時,大多數生命的生化複雜性已經出現了。」 [10] 10 Fred Hoyle and C. Wickramasinghe, Evolution From Space (London: J.M. Dent & Sons, 1981), p. 8,70 (emphasis added)。

 以三葉蟲為例。「這些動物首先出現在寒武紀時期約五十七億年前,」[11]11 Geologic Chart hat is a Trilobite?? Black Hills Institute of Geologic Research, 1989.

寒武紀地層以其極廣泛的生命種類化石為特點, 然而在該層下,前寒武紀,卻幾乎沒有化石(細菌海藻等),可以肯定沒有別的可以讓位於三葉蟲,因為三葉蟲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小動物,具有器官外骨骼等。讓我 們來考查三葉蟲的眼睛,「至少在三葉蟲中,有兩種眼睛是有區別的,全色的或複眼,由互相接觸的數目在100至15,000之間的六邊形方解石透鏡組成。」 [12] 12 Geologic Chart hat is a Trilobite?? Black Hills Institute of Geologic Research, 1989.

任何人曾見過或碰過它的,都會意識到它是十分複雜的生命體,它們可能會從孢子、細菌或真菌進化來嗎?這一如此複雜的生物,在化石的最底層幹什麼 呢?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觀察到這一事實,即動/植物在化石記錄中突然地出現,沒有祖先,且完全成型,正如在寒武紀的記錄里的那樣(那裏我們也發現了水母,海 星,軟體動物等)。為了將其加以總結,研究界引用進化論學家但頓的話(分子生物學博士和醫學博士!)﹕「仍然象在達爾文時代一樣, 具有壓倒優勢的事實是,所有生物學所知的生物體主要類別的首批代表,當它們在化石中首次出現時,均已有其高度的類別特徵。以軟體動物為例。當它們在化石中 蹦出來的時候,均已高度分化了。躺在寒武紀時代前幾億年的岩層,或許能提供主要生物門的連接環節,但其中幾乎完全沒有動物化石。對於植物來說,也是同樣的 遭遇。其次,出現在化石記錄中各主要植物群的首批代表,都已高度專門化,並具有所屬群的特徵。正像第一批動物群在寒武紀岩石中的突然出現,被子植物的突然 出現是一反常,它頑固地抗拒了自達爾文時代以來的一切解釋嘗試。被子植物的突然出現困擾着他。再次,正如前寒武紀化石的空缺,在前白堊紀岩石中沒有找到任 何連接被子植物和其它類別植物的中間環節。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脊椎動物化石中。每一主要類別的第一批成員突然出現,不由任何中間態連接……。事實上,中間態 和祖先態在化石記錄中的完全缺乏,作為一個最讓人吃驚的特徵,被許多古生物學帶頭人所認同。」[13] 13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 pp.162-165


4.自然過程不能使無生命變為有生 命進化論說機會使簡單變成複雜,無生命的化合物(大分子)變成帶有DNA有生命的細胞。這是可能的嗎?現今的科學家觀察過任何這樣的事實嗎?我們能在實驗 室里靠高科技儀器,計算機等,以及許多的設計合成生命體嗎?答案是否,否,否!赫爾博士和威克拉馬幸博士,兩位進化論學家,解釋了為什麼不可能﹕「生命不 可能無規則地開始……。麻煩在於大約有兩千個酉每,在一次無規則的實驗中,得到所有酉每的幾率是十的四萬次方分之一,這是十分令人惱怒的無法面對的微小機 會,即使整個宇宙充滿了有機液。」如果人們不由社會信仰或科學訓練導致的對生命在地球上起源的判決產生偏見,那麼這一簡單的計算則將這種想法從法庭上完全 抹除……。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即使是最簡單的生命系統,以其所具有的巨大信息量,也不可能由通常所說的自然過程產生。生命要在地球上產生,必須有非常明確 的指令來提供生命體的組合。……我們無法迴避對於這一信息的需求,我們亦無法靠更大更好的生物液來輕鬆地繞過它,如同我們一兩年前所期望的那樣。 「[14]14 Fred Hoyle and C. Wickramasingh, Evolution From Space, pp. 148,24,150,30,31 (emphasis added)。


約克(Hubert Yocky)博士,一位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和數學幾率專家說,」至少蛋白質不是憑機會自發產生的,從幾率上來說在原始液中靠機會產生生 命是不可能的。……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必將得出生命不是從幾率中開始的結論。「[15]15 Hubert Yockey, Ph.D., Information Theo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257.


諾貝爾獎獲得者,生物學家科瑞克 (Francis Crick)博士最近總結道﹕」一位誠實的人,以我們目前所有的知識所武裝,只能說從某種意義上,生命起源的出現,要以如此眾多的條件去滿足它的實現,幾 乎是個奇蹟。「[16] 16 Francis Crick and L.B. Orgel (1973), irected panspermia? Icarus, 19: 341-46.

但頓博士《完美的困擾》一章中的話﹕」自從《物種起源》發表以後,關於由純粹的機會不可能達到自然界中隨 處可見的複雜和智慧的直覺,一直是懷疑論連續不斷的來源。在過去的世紀中,始終存在着少數一些生物學家,他們從來不能使自己接受達爾文陳述的正確性。…… 與使人極感興趣的細胞分子世界相比,由於生物適應的極其複雜性和機敏性,也許沒有任何現代生物學的領域,能象進化論那樣受到更加明顯的挑戰。……為了掌握 生命的實際情形,如分子生物學顯示的那樣,我們必須將細胞放大十億倍,直到它的直徑是二十公里,象一個巨大的飛船,足以覆蓋象倫敦或紐約那樣大的城市。我 們將看到的是一個具有無可比擬的複雜和適應性設計的物體。在細胞的表面,我們將看到百萬多個開口,象巨大的空中飛船的出口,其開關可讓液體連續地流進流 出。如果我們進入其中一個進出口,我們會發現自己正置身於一個極高科技和複雜到讓人困惑的世界中。……是否真的可以相信,隨機的過程可產生現實,一個最小 的元素,其複雜性超出我們自身創造力的功能性蛋白質或基因,一個超越了所有意義上人類的智慧,正好與機會論相反的現實?「[17] 17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 pp.326-328.


5. 沒有合理的機制科學是有研究過程的,它解釋事情如何發生。進化論要可信,它必須解釋一種動、植物是如何轉變到另一種動、植物的。眾所周知,達爾文提出了自 然選擇(有時被稱為適者生存)作為變化的機制,然而他後來對於自然選擇作為進化的機制是不肯定的,由於科學證據的重要性,他在自己書的第六版《物種起源》 (見蘭德赫可〈Randall Hedtke〉所着的《第六版的秘密》,由Vantage出版1983年)中放棄用它作為進化的機制。我們現在知道自然選擇是朝着保護物種而不是將其變為 其它物種的方向進行,正如進化論學者派德森博士說,「沒有人靠自然選擇製造出物種,沒有人曾接近過這個目標。」[18] 18 Colin Patterson, interview on the subject of Cladistics,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Television (March 4, 1982)。

厄爾德(N iles Eldridge)博士、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員也說過,「自然選擇不產生新的物種。」[19] 19 Niles Eldridge, Ph.D,n Extravagance of Species (The Diversity of Fossil Trilobites poses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Evolutionary Theory)? Natural History, Vol.89, No.7 (July 1980) p.46 (emphasis added)。

另一個曾被建議的進化機制為基因突變,實際上它是基 因事故。(「所有基因突變似乎存在於導致傷害的性能中。」)[20] 20 C.P. Martin, Non-Geneticist Looks at Evolution? American Scientist, Vol.41, No. 1 (January 1953), pp. 100,103 (emphasis added)。

放射學家和基因突變專家莫勒(Heribert Nillson)博士說過﹕「在研究過的所有例子中,沒有一例表示一個基因突變體可以具有比母體更高的生存性。……對於突變體生存本領的回顧,只能導致這 樣的結論,即他們總是比父母輩的形態或物種在結構上更弱,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他們被淘汰。……因此自然界中從來找不到他們(比如從幾百個果蠅的基因突變中 找不到一個),他們只能存在於實驗田或實驗室的有利環境中。」[21] 21 Heribert Nilsson, Synthetische Artbildung (Lund, Sweden: Verlag CWK Gleerup, 1953), p.1212,1186.

但頓博士在這裏討論如下﹕「鳥的進化遠比以上討論所隱含的複雜。除了羽毛和翅膀起源的問題以外,鳥擁有其它獨特的適應性,而這些否定了似乎有 理的進化論解釋。其中一個適應性是鳥類的肺和呼吸系統,在所有其它脊椎動物中,空氣被吸進肺部通過支氣管,最後到達細小的氣泡或肺泡。在呼吸過程中空氣經 過同樣的通道雙向流動,然而在鳥的體內,主要的支氣管分成滲透在肺組織中的細管,這些所謂的准支氣管,逐漸地再次合併在一起,形成一真正的循環系統,這 樣,空氣向一個方向流動。對於這樣一個完全不同的呼吸系統,它怎樣能逐漸演化到標準的脊椎動物是令人極其難以想像的。尤其得記住,呼吸功能的維持對於器官 的生命來說,生死悠關到這樣的程度,以至於一點微小的變化失誤就會在幾分鐘內導致死亡。正如羽毛只有等到鈎和須完全協同進化,彼此配合完美,才能發揮飛翔 的功能,鳥類的肺也只有到能保證給支氣管供氣的,滲透在肺中的准支氣管系統及氣泡系統高度發達了,能夠在完美集成的形式下共同發揮功能了,才能正常工 作。」[22] 22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 pp. 210-212, (drawings also from this book)。


自然選擇或基因突變,能解釋在爬行動物轉變到鳥的時期可能發生的成千(上百萬)的基因變化嗎?這一假想的肺變化是否符合我們確知的基因突變 的特性呢?前法國科學院院長,在巴黎,索波涅擔任進化學主席二十年的進化論學家保羅( Pierre Paul)博士曾清清楚楚地陳述了這一問題﹕「似乎難以相信基因突變的踫巧出現,能滿足動物和植物的需要,然而達爾文理論要求的更高,單一的植物,單一的 動物需要成千上萬這樣幸運和恰巧的事件,這樣神跡成了規則﹕具有無窮巧合的事件不可能不出現。……沒有法律禁止夢想,但科學不能沉迷於其中。」[23] 23 Pierre-Paul Grasse? Ph.D., Evolution of Living Organism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pp.88,103, (emphasis added)。


米 歇爾·拜赫博士在他最近的一書《達爾文的黑盒子﹕生物化學對進化論的挑戰》(New York: Free Press, 1996)中着重強調了人們缺乏對進化如何發生的可信解釋。 查爾斯·達爾文自己在《物種起源》一書中說,這一驗證可被用來檢驗他的進化論﹕如果我們能證明,任何一個現存的複雜生物不可能由許多的連續的漸變產生,我的理論就會崩潰。 考慮到這一想法,拜赫說他問自己﹕「什麼樣的生物系統不能由許多連續的漸變產生?對於起始生物,這是一個具有被我稱之為複雜性不可簡化的系統。」(在台 帕,佛羅里達,南佛羅里達大學對生物學家的講話)。他的意思是說,這些系統是由許多有複雜的相互作用的部件組成,而且所有的部件必須一起工作。除非所有的 部件都在,否則單一的部件不能工作。拜赫指出,這樣一個不可簡化的複雜系統,其內部緊密相連,不可能一步步地建立起來。他用眾所周知的撲鼠器作為例子,撲 鼠器必須在所有零件完好無缺的情況下才能工作。在生物化學的領域中,他給出使視覺成為可能的鏈式反應,凝血機制以及纖毛的微「電機」等作為例子。這些都是 複雜性不可簡化的。在上述提到的講座中,拜赫總結了這一問題﹕當你研究過去幾十年的有關專業文獻,尋找發表過的哪怕是試圖解釋達爾文漸變起源的文章,你會 遇到驚人的沉默。絕對沒有人,沒有一位科學家發表過關於這些如此複雜系統可能發生進化的詳細假設或解釋。這樣,拜赫表明在分子學水平上,現代進化論使達爾 文敗在自己提出的實驗檢驗中。他總結道﹕對達爾文來說,細胞是個黑盒子,其內部的運作對他來說完全是個謎。現在黑盒子已經被打開,我們知道它是如何運作 的。將達爾文的實驗應用到過去四十年來發現的分子和細胞系統的超複雜世界中,我們可以說達爾文的理論「完全崩潰了」。


「然而微進化(小的變化和變異)只涉及小範圍的生物改 變(例如顏色,尺寸等)?微進化不能產生新的基因信息,它只能重組已有的基因,基因池仍保持常數。」[24] 24 Paul Taylor, The Illustrated Origins Answer Book (Eden Comnunications, 1995, p.84)。

進化論(或「宏觀進化論」)是關於一種動、植 物轉變成另一種動、植物的理論。微進化簡直就不能用來解釋或證明它。如考茲(Darrel Kautz)博士清楚地說過,「人們被誤導以致相信由於微觀進化是真實的,從而宏觀進化也是現實。進化論者堅持認為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小範圍的改變逐漸積 累到一個地步,以致於產生新的複雜的生物,這只是幻想。因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這樣大範圍的生物改變。對於人們所作的所有人工繁殖,所有的改進果蠅,衣 可拉(E -coli)細菌和其它生物體的努力來說,果蠅依然是果蠅,衣可拉細菌依然是衣可拉細菌,玫瑰依然是玫瑰,玉米依然是玉米,人依舊是人。」[25] 25 Darrel Kautz, The Origin of Living Things (10025 W. Nash St, Milwaukee, Wisconsin 53222, 1988), p.6 (emphasis added)。

卡爾?塞根(Carl Sagan)和其他着名科學家估計人類進化的概率是十的二百萬次方分之一。[26] 26. Carl Sagan, et.al., Communication with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45-46.

根據保瑞(Borel)的定律,任何低於十的五十 次方分之一的概率都是不可能的。[27] 27. Emile Borel, Probabilities and Life (New York: Dover, 1962) Chapters 1 and 3.


雖然在相關領域有博士學位的基督徒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指出進化論中的科學問題,這裏引用的完全是非基督徒科學家學者的話,他們也注意到同樣錯誤(雖 然他們,也許還沒有完全放棄進化論的思想)。找到由進化論者暴露出來的這些書面資料並不難(事實上問題在濃縮,因為這樣的材料太多了),隨着越來越多的清 楚表明偏離進化論的,並具有壓倒優勢的數據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曾經是堅決的進化論者的世界級科學家正在拋棄或批評它。引用派德森博士、倫敦大不列顛歷 史博物館資深古生物學家的話作為總結﹕「去年,我突然有了個醒悟,在二十年間,我一直以為我在以某種方式為進化論工作。那天晚上發生了一些事,我一早醒 來。我在這上面工作了近二十年,沒有一件事是我知道的,這使我受到打擊。我如此震驚地發現,一個人可以如此長久地誤入歧途。或者是我出了毛病,或者是進化 論出了毛病,自然我不認為我有毛病,因此過去的幾個星期之內,我試圖向不同的人或人群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你能告訴我有關進化論你知道多少?有沒有一件 是真的?我向自然歷史地礦博物館的地質學家詢問,我所得到的答案是沉默。我試着向芝加哥大學的進化形態學講座的聽眾,一群極有聲望的進化論學者詢問,我所 得到的是長久的沉默,最後有一個人說,」我知道一件事,就是在高中不應教進化論。「[28]28 Colin Patterson, Ph.D., Unpublished transcript of keynote speech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City: November 1981),(emphasis added)。


資料來源:《科學家如何談論進化論》(幷請核實關於此文作者的更多來源)「述不作留言2012年4月26日 (四) 22:28 (UTC)

優良條目

給您的星章!

特別星章
謝謝您對新手的的協助;)! Hy941015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20:28 (UTC)

條目質量提升計劃

Wolfch兄安好?最近我報名參加了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劃/科技提升計劃,請問如果條目達到了裏面提到的「條目提升至無任何維護問題,例如缺乏可靠來源、維基化等」,就可以自行列入個人貢獻的「達標條目」嗎?另外,根據說明,{{QA/art}}模板後面的參數由主持人來填寫,不過我看很多地方都沒有評價(主持人似乎經常不在),有的時候用戶自己根據條目狀態(例如已經評選上DYK)自行填寫了ok參數?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這裏的規定? AlexHe34留言2012年5月2日 (三) 13:10 (UTC)

關於結構化分析條目

我看到這個條目裏面有大量「紅鏈(英文:XXX)」的連結文字,我猜你是否希望給出後續翻譯的參考連結?如果是,可以考慮使用一個{{TransHint}}的模板。我做這個模板的本意就是為了實現類似的功能:為自己或者他人以後進行翻譯提供傳送門,同時又不會出現太多閱讀上的干擾。目前我在味覺抗體等地方都有用到。不過當時有人告知,這個模板裏面有一個判斷條目是否存在的語句,會對伺服器造成負擔,導致頁面生成速度變慢,所以不要用得太多。—— Sumtec讚美 罵街 討論 察看貢獻2012年5月4日 (五) 04:00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成蹊同志生活誌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5月25日 (五) 02:17 (UTC)

re: 有關蜂族新條目推薦

你好,我到現在還沒有撤除反對票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原擴充者的翻譯品質,不足以獲得優良新條目的貢獻與計數。如果翻譯不順,而因為他人修改而獲得優良新條目的貢獻與計數,個人覺得不是好現象,條目編輯者應該對條目有一定瞭解再行翻譯。我也不是針對原擴充者,而是根據之前的案例,這次的蜂族條目應該將貢獻與計數改歸類於之後的修改者。如果能確定貢獻與計數歸功於後修改者,我再將反對票改為支持票。 hoseumou 2012年6月06日 (二) 15:01 (UTC)

國 (政治)頁面存廢討論通知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國 (政治)」已被列入頁面存廢討論列表中,正在討論條目的存廢。這是因為有編者認為這頁面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收錄方針,並已經解釋了原因。您可以參看維基百科不是什麼

我們歡迎您參與討論並留下關於頁面是否符合方針、應當如何處理等意見;請在「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2/06/07#國 (政治)」中留下您的意見,記得使用~~~~簽名。您也可以在討論期間改寫您原先的頁面,但請不要移除條目頁面的條目刪除模板。謝謝合作,祝編輯愉快!--Nivekin請留言 2012年6月7日 (四) 02:17 (UTC)

Say Hello!

Hi, Wolfch,您好,

久見大名,第一次前來致意。多謝賜教與支持!我的用字是比較「生動」一點,可我只是要點出那數個帳號之同一所有人的問題。見你出面後已赴該本尊頁留言,並互相交流。在維基上,我的原則是「人不犯我/臺灣/中華民國,我不犯人」。更何況,我對臺灣維友向來都是多抱三分情的!

-- WildCursive留言2012年6月7日 (四) 04:51 (UTC)

Re: 有關人類性行為條目的原創研究

您好,由於該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而且篇幅又是這麽地多(不是小作品),在沒有列明來源以供他人查證的情況下任何人都能加以「移除或修飾或破壞」,雖然大多數內容經過眾家編者的瀏覽之下「似乎沒有(或者尚未發現)」其他嚴重偏差的內容缺失,但更重要的瑕疵或缺失就是「竟然完全沒有列明任何一條來源」。

不過,上述理由在思考之後應已包括在 {{unreferenced}} 陳述的範圍之內,在下所為卻也忽略了也須以具體舉例或形容到底哪一部份涉及原創研究。經過使得閣下善意的提醒,才發現這是我又一誤用的過失,自當檢討避免再次犯錯。-- ♬ 士多啤梨 ☺ 2012年6月8日 (五) 04:58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給我遠方的女孩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6月11日 (一) 04:29 (UTC)

送給您一枚星章!

不倦星章
你可真努力呢!--CaseyLeung(打我) 2012年6月11日 (一) 06:13 (UTC)

此為個人簡介

范昆廷為家父,此詞條為其個人簡介,請予以通過。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Otiger.cn對話貢獻)於2012-06-23T06:39:48‎加入。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廣義孿生素數猜想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6月25日 (一) 05:03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廣州珠江鋼琴集團有限公司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6月26日 (二) 01:46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吳婷 (主持人)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7月9日 (一) 02:28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給我遠方的女孩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7月11日 (三) 01:13 (UTC)

邀請您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第十次動員令

維基娘,第十次動員令的吉祥物
維基娘,第十次動員令的吉祥物
中文維基百科 第十次動員令邀請函

親愛的維基百科用戶Wolfch/2012您好:

首先,感謝你對維基百科的貢獻!為了提升中文維基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第十次動員令會於2012年7月15日至9月30日期間進行,我們竭誠邀請您積極參與。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小動員令,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小動員令的4個主題分別是最多語言版本的待撰條目、基礎條目、自然與自然科學、世界各地。

關於本次動員令的詳細信息請您參見第十次動員令的主頁,並請至報名頁面報名參與是次動員令,報名於7月15日起開放

請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也請參考工具),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如果你不想在下次動員令再收到邀請,或想在下次動員令必定要收到邀請,請在此處加入你的用戶名,謝謝。

條目翻譯自英文版優良條目,正進行同行評審,歡迎提出意見。--MakecatTalkDC10 2012年7月23日 (一) 02:45 (UTC)

現正進行優良條目候選,請參與投票。--MakecatTalkDC10 2012年8月8日 (三) 05:11 (UTC)

工部 (消歧義)頁面存廢討論通知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工部 (消歧義)」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條目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請不要自行移除頁面存廢模板,存廢討論是因為有編者認為頁面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方針。請參與頁面存廢討論。您亦可以與提刪的維基人進行溝通。在討論期間歡迎繼續完善原先的頁面,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頁面存廢討論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2011wp留言2012年7月23日 (一) 02:47 (UTC)

超價分子參選特色條目

歡迎閣下前往投票並發表意見。--MakecatTalkDC10 2012年7月30日 (一) 06:08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夢德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8月5日 (日) 03:44 (UTC)

Wikipedia talk:基礎條目專題頁面存廢討論通知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Wikipedia talk:基礎條目專題」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條目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請不要自行移除頁面存廢模板,存廢討論是因為有編者認為頁面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方針。請參與頁面存廢討論。您亦可以與提刪的維基人進行溝通。在討論期間歡迎繼續完善原先的頁面,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2011wp留言2012年8月6日 (一) 07:41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吳婷 (主持人)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8月8日 (三) 03:27 (UTC)

送給您一枚星章!

作家星章
已投支持票,謝謝提醒。星章用來感謝你一直對維基百科過去的貢獻 :)--HW 動員令 2012年8月8日 (三) 06:23 (UTC)

基礎條目

嗨,我這幾天看互助客棧才留意到基礎條目的分級制度,覺得滿有意思的。看到Wolfch先生有在參與,過來跟打聲招呼。--Jasonzhuocn留言2012年8月16日 (四) 23:27 (UTC)

本條目正參與優良條目候選,歡迎前往發表意見。(因此類條目同行評審沒什麼人看,故直接提優良收集意見。)--MakecatTalkDC10 2012年8月22日 (三) 06:18 (UTC)

感謝

在下編輯中疏漏了錯字、漏字,感謝您協助我修正並投票支持! AlexHe34留言2012年8月29日 (三) 01:31 (UTC)

這兩個條目正參與優良條目候選,作為這兩個條目的編寫者邀請你移步優良條目評選,給Saegusa-Ito氧化反應和硝酸鉛‎的優良條目評選多提意見投個票吧。在此謝過。--Seaborg留言2012年8月29日 (三) 14:57 (UTC)

關注度過期

閣下曾掛關注度模板之條目夢德已到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關注度標準,可作提刪。--Nivekin請留言 2012年9月4日 (二) 01:19 (UTC)

關於大軍區

該條目已經翻譯完成,多謝指正。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JuneAugust對話貢獻)於2012-09-08T04:17:37‎加入。

硝酸四氨合銅/temp的快速刪除通知

您好,您創建的頁面被提出快速刪除,該條目很快會由管理員進行覆核並決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請不要自行移除快速刪除模板,快速刪除旨在加快處理顯然不合適的頁面。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頁面的條目內容,您可聯絡管理員,讓他們將內容通過郵件發送給您,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Wolfch (留言) 動員令 2012年9月13日 (四) 22:58 (UTC)

送給您一枚星章!

特別星章
閣下於首頁消紅的速度真快--某生留言2012年9月18日 (二) 06:55 (UTC)

二次搜尋的快速刪除通知

您好,您創建的頁面被提出快速刪除,該條目很快會由管理員進行覆核並決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請不要自行移除快速刪除模板,快速刪除旨在加快處理顯然不合適的頁面。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頁面的條目內容,您可聯絡管理員,讓他們將內容通過郵件發送給您,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Wolfch (留言) 動員令 2012年9月18日 (二) 14:10 (UTC)

恭喜您完成第十次動員令!

維基娘
維基娘

Wolfch:

感謝您報名參與第十次動員令!根據您的貢獻,您已經成功達到了完成是次動員令的根據您的維基經驗所訂下的「所屬級別最低要求」,因此已經成功完成是次動員令!恭喜!

根據動員令報名時您所申報的完成動員令次數,請在您的用戶頁修改以下模板的數字部份: {{User 動員令|3}} (您可以直接複製此行到您的用戶頁適當位置,並保存頁面)

您還可以獲得下列頭銜,請根據指示置於您的用戶頁:

再次感謝您報名參與是次動員令,希望下一次動員令您能繼續參與。如有任何查詢,請至動員令的討論頁

通知您的主持人是:HW 2012年10月10日 (三) 13:37 (UTC)

特色列表評選

您好,請您對Wikipedia:特色列表評選/印度尼西亞總理列表Wikipedia:特色列表評選/中非國家元首列表發表寶貴意見,謝謝!——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10月12日 (五) 17:34 (UTC) 科技星章

給您的星章

科技星章
感謝您在軟件工程相關領域的貢獻!Ai6z83xl3g留言2012年10月26日 (五) 19:02 (UTC)
我是本科系出身,不過能力不足,興趣亦不在這裏,但還是會持續關注這領域,閣下的作品亦是僅少數人撰寫,難能可貴Ai6z83xl3g留言2012年10月27日 (六) 17:24 (UTC)


誠邀閣下參與討論

誠邀閣下參與港鐵車站樓層格式修改之討論。--Curveatoms留言2012年11月4日 (日) 14:10 (UTC)

亂數斐波那契數列的快速刪除通知

您好,您創建的頁面被提出快速刪除,該條目很快會由管理員進行覆核並決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請不要自行移除快速刪除模板,快速刪除旨在加快處理顯然不合適的頁面。若您認為刪除理由不合適或您已對條目做了改善,請在被提刪頁面快速刪除模板的正下方加入{{hangon}},並在條目的討論頁中說明理由。您亦可以與提刪的維基人進行溝通,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刪除指導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Wolfch (留言) 2012年11月7日 (三) 16:07 (UTC)

請問關於魔戒

Wolfch您好

我是7月份才加入的, 剛剛在互助客棧看到您的留言,點過來發現您的頁面很豐富, 學到不少,原來頁面可以這麼弄

我很喜歡 魔戒系列, 請問 有魔戒的寫作群組或計劃嗎? Wetrace留言2012年11月13日 (二) 05:19 (UTC)


了解,謝謝您!

若您這邊有些有趣的寫作計劃,歡迎告訴我

Wetrace留言2012年11月13日 (二) 08:22 (UTC)

感謝您的指教,在下會多加審查。--amemurakumahiko (留言) 2012年11月18日 (日) 13:36 (UTC)

您好!

語言聯盟中的改動其實是多餘了,語言學中,詞彙的「借貸」和「借用」都可以用,並非筆誤,可以參看參考文獻原文。但閣下對維基諸條目字詞「吹毛求疵」的態度非常珍貴,請繼續保持!——三獵留言2012年11月24日 (六) 04:08 (UTC)

給您的星章!

編輯星章
您在新條目創建後的短短數分鐘內就能動手修正,佩服佩服! 井裏的繩子留言2012年11月28日 (三) 14:02 (UTC)

什麼是二代簡譜?和我們常用的簡譜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以前常用的簡譜,如同維基百科[簡譜],裏面有範例介紹,它只標示[主弦律],有時候再增加[合弦]而已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3/AmazingGraceNumberedMusicalNotation.png/800px-AmazingGraceNumberedMusicalNotation.png 二代簡譜則是除了標示[主弦律]與[合弦]之外,將整個樂團的樂器全部都標示上去了! 包含[前奏],[間奏],[尾奏],[鼓,Bass,結他,Keyboard與所有樂器的節奏],[插音]全部都標示上去了! 二代簡譜的特色是:每一首歌都用兩頁就可以把[前奏],[主歌],[副歌],[間奏],[尾奏],包含歌詞,音符,每種樂器的分配全部都標示完成! (五線譜,每首歌通常需要使用4~5頁以上才可以標示完ㄧ首歌,而且只有標示單項樂器演奏而已) 二代簡譜的範例: http://www.song321.com/image/01_01約定_1_S.gif http://www.song321.com/image/KissMe_1_S.gif 因為我是維基百科的新手,不知道怎麼將圖片放上維基百科,我也不知道怎麼取得圖片授權,因此我只能將儘量用文字描述! 至於[卓著出版社]的簡介,我是複製該出版社的簡介,確實有失中立的立場,我會找時間修改成中立的文詞! 謝謝您的提醒,也希望今後您能協助我,學習如何編寫好,維基百科資訊! Super2k留言2012年12月1日 (六) 05:41 (UTC)super2k

關於報章雜誌報導與修改條目的禮儀?

dear Wolfch: 感謝您的指導!雖然很早就認識維基百科,也常常使用維基百科上的知識,對於維基百科的編寫蠻有興趣的, 但自己工作也蠻忙碌的,而且小女七個月前才剛誕生(跟你一樣,育有一女),因此生活有點手忙腳亂,難以花太多時間去研究如何編寫維基百科! 但我已經報名這個月的維基台北寫作聚,相信可以學到不少編寫知識的!

===================================

你有提到"卓著出版社"是否有報章雜誌報導過?我不知道該怎麼補充這方面的資訊! 報章雜誌可分為"印刷品"(網絡上難已蒐集,"電視節目"(網絡上難已蒐集),"電視新聞"(網絡上難已蒐集)),"網絡新聞","網絡節目","網絡新聞"...眾多媒體 實體媒體比較難已蒐集,網絡媒體比較容易搜集! 而且新聞又有分主流新聞媒體(老三台與各新聞台)與非主流新聞媒體(網絡新聞報與網絡影音平台youtube/優酷) 我列出下方能找到的ㄧ些資訊,想跟你討論一下,哪些可算是"報章雜誌",可拿來引用? 我現階段也只能透過google找到網絡媒體而已! 大紀元(大陸的網絡媒體) http://tw.epochtimes.com/b5/10/2/4/n2809636.htm 網誌(結他教學界蠻有影響力的音樂老師所撰寫的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helloguitar/9606265 優酷(大陸很有名的影音媒體平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3Mzc2NjQ0.html

===================================

另外,關於卓著出版社,我有修改過一些條目,但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樣的修改,才是有禮貌的修改, 我在編修的過程中,將你之前提醒的"來源請求"給刪除了,不知道這樣的編修,會不會對於提醒者不禮貌呢? 理論上:我修改完或補充完來源後,因此就不會有"來源請求"的疑慮了! 但畢竟"請求來源"是你所編寫(提醒的),因此刪除你的文字,似乎也會覺得不太禮貌,因此對於如何有禮貌的修改,也想請教您一下! 謝謝您的指導!

關於水仙花數的中文譯名

對於閣下對本人編輯的回退,本人有一點小小的意見,不知閣下怎麼看?

  • 根據關注度指引,阿姆斯特朗數阿姆斯壯數有着更高的關注度(Google搜尋結果量前者941K,後者432K);
  • 根據Google翻譯、Bing翻譯,以及條目蘭斯·阿姆斯特朗等,Armstrong亦可翻譯為「阿姆斯特朗」,因而譯為「阿姆斯特朗數」符合翻譯規則

綜上,在下認為應當添加「阿姆斯特朗數」這一別稱。閣下高見,還請賜教——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2年12月5日 (三) 14:40 (UTC)


編輯小失誤人人會犯,感謝閣下熱心!!!~^_^~ ——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2年12月5日 (三) 15:25 (UTC)

我不能確定是否學術著作上已經普遍將Alphanumeric翻譯為字母數字,如果是自行翻譯的,那麼從傳統的中文名稱名詞規律來看是會被理解為「修飾詞-名詞」的格式,也就會被理解為是(字母化的、和字母有關的...等等)數字。-- 豆腐daveduv留言 2012年12月12日 (三) 16:31 (UTC)

關於這顆馬達,方便指教在下一番嗎?我想知道的大概方向是,與傳統馬達比較,使用「永磁同步」的優勢在哪裏?是維修方面,還是什麼層面。其次,它是否有什麼明顯的缺點。不好意思打擾您,感謝您的指教。——小南留言2012年12月16日 (日) 11:28 (UTC)